济宁高新区:“三微联动” 激活社区微业新动能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立足基层就业服务实际,聚焦“小、灵、活”微业发展方向,创新推出“微就业、微创业、微服务”三微联动工作模式,为进一步扩大居民就业注入新动能。
以“微就业”为支点
激活社区就业“蓄水池”
深耕社区商贸服务业,搭建便民就业“大舞台”。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抓手,推动社区商贸与就业深度融合。华润万象府社区聚集餐饮企业150余家,既满足居民“15分钟生活圈”需求,又成为社区就业主阵地;金色兰庭社区创新“商居联动”模式,成立“兰街坊商居服务联盟”,通过优品推介、公益培训、社区微招聘等活动,实现商贸发展与就业增收“共生共赢”;金色嘉苑社区依托数字电商直播人才孵化基地,开展带货、探店等活动,以“网红经济”激活社区商贸“烟火气”。
做优家政服务业,跑出弹性就业“家速度”。借力济宁市“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契机,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带动就业。辖区山东起跑线母婴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通过“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共建“买邻妈妈”“哈依妈妈”等社区医育结合服务中心5家,优先吸纳社区大龄失业人员;“起跑线月嫂”入选国家级特色劳务品牌,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打造社区“微工厂”,畅通灵活就业“微循环”。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微工厂,形成金银花、芍药、葡萄等特色产业链,带动千余名群众致富增收;同步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针对城镇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实现“弱有所扶、劳有所得”。
以“微创业”为引擎
点燃社区发展“新动能”
精准布局创业场景,描绘就业“微地图”。开展社区就业创业“大起底”行动,摸清行业分布与创业需求,编制社区创业引导;通过“定向引荐、挂牌租赁、社区推荐”等方式,为小微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完成5个社区、8个小区行业布局。
系统盘活资产空间,搭建创业“孵化器”。全面摸排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按“政府支持-社区让利-群众受益”原则减免房租;依托万象汇、爱琴海等商圈,建设创业门店12个、街区6个,为创业者提供多样化平台;联动英特力众创空间等载体,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场地700平方米,让“零成本创业”成为可能。
全面强化政策扶持,破解创业“融资难”。建立“项目推介+创业辅导+政策咨询”全流程服务机制,降低初次创业风险;推广“创贷+商贷”模式,落实贷款利率优惠近千万元,切实解决创业初期资金难题。
以“微服务”为纽带
织密就业保障“暖心网"
搭建三级服务平台,延伸就业“最后一米”。创新打造区、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驿站,将招聘、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延伸至社区、园区、楼宇。建设社区就业招聘服务站30余处,每月举办小型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设立社区技能培训点15个,开展家政服务、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课程50余场,惠及居民1200余人次。
精准对接供需两端,畅通就业“快速通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岗位需求与求职信息的智能匹配与推送。通过“就业夜市”“直播带岗”等活动,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打造“跑小青”就业服务专员品牌,建立包保网格群众、包保企业“两张清单”,动态摸排企业缺工与群众求职需求,做到“一企一策、一网一档”,精准解决企业用工与群众就业难题。
聚焦重点就业群体,织牢就业“兜底网络”。积极构建“1+3+N”服务模式,举办“春风行动”“暖帮扶 促就业”等招聘活动310余场;针对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建立社区就业援助台账,对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等困难群体实施“12333”式服务,确保就业服务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