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3122397/2024-041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交通运输局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成文日期 | 2024-10-18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济宁市文化旅游路网布局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
济宁市交通运输局
关于印发《济宁市文化旅游路网布局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
济交公路〔2024〕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济宁市文化旅游路网布局规划(2023-2030年)》已经市政府批复。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济宁市交通运输局
2024年10月18日
目 录
一、规划概述 ...............................................................................................................................1
(一)规划背景 ......................................................................................................................1
(二)上位规划分析 ..............................................................................................................3
二、规划思路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6
(三)规划目标 ......................................................................................................................7
三、规划方案 ................................................................................................................................9
(一)环线布局方案 ...............................................................................................................9
(二)“三主三辅”廊道布局方案 ..........................................................................................11
(三)支线布局方案 ..............................................................................................................13
(四)旅游线路示范项目 ......................................................................................................14
(五)驿站和观景平台方案 ..................................................................................................15
四、规划效果 ................................................................................................................................17
(一)打造旅游公路新品牌,提升交旅融合竞争力 ...........................................................17
(二)形成旅游公路新格局,满足“快进慢游”深体验 .......................................................17
(三)实现旅游公路一张网,关键文旅节点全覆盖 ...........................................................17
五、保障措施 .................................................................................................................................18
(一)完善工作机制 ................................................................................................................18
(二)抓好项目实施 ................................................................................................................18
(三)强化资金保障 .................................................................................................................18
(四)加强示范推广 .................................................................................................................18
一、规划概述
(一)规划背景
旅游公路是为满足新时期旅游出行新方式,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的创新型交通基础设施,是以旅游交通出行为主要功能,路域范围内具有旅游价值或连接旅游景点的公路。为进一步提升济宁市公路建设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丰富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内涵的潜力和禀赋,特编制本规划。
交通强国、全域旅游、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引领。2017年3月,交通运输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考虑交通、游憩、娱乐、购物等旅游要素和旅游资源开发,构建“快进”“慢游”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改善公路通达条件,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推进干线公路与重要景区连接,强化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推进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要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
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为加强旅游公路规划建设提供总遵循。交通运输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工作方案(2022-2025年)》作出了打造“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暨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公路行动推进的重要部署。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公路建设,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印发《山东省旅游公路建设指南》,山东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工作机制印发《山东省旅游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在省级层面大力推动旅游公路顶层设计的背景下,济宁市积极开展文化旅游公路规划,可进一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我市顺应国家交旅融合发展方向的体现。
山东省“五大旅游交通廊道主骨架”建设带来新机遇。党的二十大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发展任务。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提出完善“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建设文化体验廊道等具体工作任务。为支撑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推动交旅融合发展,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构建“五大旅游交通廊道主骨架”,支撑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
(二)上位规划分析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加强乡村旅游公路和旅游景区客运索道建设。完善公路沿线、服务区、客运枢纽、邮轮游艇码头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推进通用航空与旅游融合发展。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
《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提出结合生态保护规划和建设,开辟具有特色的齐鲁风景道。根据山东省的总体环境特色和景观以及交通线路布局,依托仙境海岸、亲情沂蒙、黄河入海、鲁风运河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和山水圣人等特色资源,规划建设若干条齐鲁风景道。按照“双核(运河之都城市休憩核、东方圣城文化旅游核)、三带(圣地山水文化体验、京杭运河文化休闲和泗河圣源生态游憩带)、五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运河之都、佛教文化、圣源生态文化休闲和微山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三组团(大义梁山、红色羊山军事文化和两汉古韵)”的布局要求,着力提升济宁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
《山东省旅游交通网主骨架布局规划(2023-2030年)》提出坚持交通先行。突出“快进慢游”,以黄河、大运河、齐长城、沿黄渤海为轴线,串珠成线、连点成面,建成品级等级较高的自驾游车行道路,连通交通节点、高等级公路和干线道路,实现便利转换,打通沿线两侧交通“毛细血管”。以“水上游、岸上行”为特色,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济宁市要发挥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优势,提升“东方圣地”品牌传播力,通过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壮大产业集群、完善与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交通干线与景区连接线建设,拓展机场、高铁站、汽车站、邮轮码头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型”“休闲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到2027年,打造一批高标准旅游风景道示范路段,实现市市通高铁,16市高铁快速通达水平明显提高,95%的县(市、区)通达双高速公路,重要旅游资源三级以上公路全覆盖。
《山东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加快推进机场、火车站、港口与景区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所在市通高铁或轨道交通,打通3A级以上景区与高铁、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打造运游融合精品站点,推动在汽车站、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旅游集散中心。鼓励企业开展特色旅游客运,开通机场、火车站至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进一步丰富旅游包车、住宿、餐饮、娱乐等延伸服务。
《济宁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交通与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区。依托济宁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交通与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强化区域文旅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二、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和决策部署。按照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打造“儒风水韵·路景融通”济宁旅游公路品牌。通过“固基础、提品质,优服务、创品牌”,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公路体系,形成覆盖全市“快进慢游”深体验的全域文化旅游公路网,实现公路与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为全市经济高质量纵深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公路支撑。
(二)基本原则
——深度融合、科学发展。锚定交通强国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加强旅游公路与区域、城市交通系统的整合和衔接,推动公路与旅游设施的融合、公路与旅游产品的融合,以科学理念指导交旅融合发展。
——特色突出、以人为本。突出济宁特色、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围绕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公路。融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提升旅游公路服务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绿色创新、生态优先。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强调公路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地破坏、最强力度地恢复,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把旅游交通融入生态网络体系,实现生态环保与旅游交通发展共行。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运用系统性思维做好全域旅游公路网规划设计,规划文化旅游公路网以服务功能提升为主。分阶段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分路段规划实施,有序推动文化旅游路网建设。
(三)规划目标
紧紧围绕打造“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品牌,统筹相关县市区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自然条件、区位特点,构建文化旅游周游济宁“1”大环线、“快进慢游”“2”大层级、“3主3辅”交通廊道、“6”条支线串联、通达的“1-2-3-3-6”文化旅游公路网发展格局,形成“三主三辅六支线,一环融通游济宁”的整体布局。创建“儒风水韵·路景融通”独具济宁特色的旅游公路品牌。旅游公路网规模达1590公里,不断完善济宁市旅游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形成“对外快捷、内部顺畅、慢行丰富”的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到2025年底,打造“鲁风运河”风景道(省级)和“尼山圣境”文化道两条高品质旅游线路示范项目。
到2027年底,文化旅游环线打造初见成效;高质量完成“鲁风运河”风景道、“孔孟儒家”文化道、“儒乡民俗”畅游路等文化旅游公路的建设和提升,“快进慢游”深体验逐步成型。
到2030年底,完成“一环三主三辅六支”全部旅游公路网的建设和提升,全面建成结构合理、设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公路体系。实现“城景通、景景通”,旅游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为全市经济高质量纵深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形成“合理有效的旅游公路结构体系”。依托济宁市现有及规划公路网,以全域范围内兼顾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的大山大水为旅游公路沿线景观风貌基底,以特色乡镇和重点景区景点为关键节点,统筹考虑全市高速、普通国省道及农村公路等交通网络,形成衔接顺畅、结构合理的济宁市旅游公路网,实现全域旅游资源的畅通。
——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公路产品体系”。以济宁市运河文化、儒家文化为导向,兼顾其他多元文化,结合旅游公路特点,深挖地域特色,提供品质服务,满足多样体验,打造济宁特色鲜明的旅游公路示范项目。
——形成“功能完善的旅游公路服务体系”。配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提升公路旅游设施服务水平、公路旅游信息化水平、公路生态景观品质。新建或改造具备特色旅游功能的公路驿站。积极推动自驾车营地发展,配套完善观景台等旅游服务设施,最终形成能够满足游客的高品质、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旅游服务需求的旅游公路服务体系。
三、规划方案
构建“环线+廊道+支线”济宁市文化旅游路网布局:
——文化旅游周游济宁“1”大环线。结合市内重要景区景点位置,构建济宁文化旅游环线,覆盖100%4A级及以上景区,一环连通了运河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等,打通济宁旅游快通道。
——“三主三辅”“6”大廊道。在文化旅游环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省级规划“五大廊道”之一的“鲁风运河”风景道以及济宁市文化底蕴,按照“一路一主题”的原则,规划六条旅游公路廊道,包含三条主廊道、三条辅廊道。其中“三主”廊道为“鲁风运河”风景道、“孔孟儒家”文化道、“东文西武”串联道;“三辅”廊道为:“观岳听泉”山水路、“儒乡民俗”畅游路、“生态田园”产业路。
——“6条支线”串联、通达。畅通微循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路网,将未被“环线”和“三主三辅”覆盖的A级景区和景点采用支线相连,打造极具特色的旅游风景道。“6条支线”分别为:“尼山圣境”文化道、泗河观光线、微山岛环线、凤凰山-三仙山支线、上九山支线、金乡-鱼台支线。
(一)环线布局方案
环线以实现通景功能为主,尽可能多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包含与三主三辅廊道、支线共线段。根据环线布局,按方位分以下四段:
——环线西段:由大运河西岸部分路段和S244部分路段构成。路线北起G342,沿运河西岸向南,经S244至X109,串联青山景区、羊山古镇军事旅游区等景点,重点进行旅游服务功能提升。
——环线北段:由G342、G327和S246等道路的部分路段构成,西起黄河堤顶路,经由G342至汶上县,转至S246至平邑泗水界,经G327改建段至泗水临沂界。线路串联贾堌堆农家寨、梁山旅游风景区、宝相寺景区、莲花湖湿地等景区,重点进行新改建及旅游服务功能提升。补充济北旅游大道,连接鲁南高铁济宁北站。
——环线东段:由X056、S103等部分线段构成,串联泉林泉群景区、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区,充分展现泗水风光,重点进行旅游服务功能提升。
——环线南段:分两部分组成,东西方向由G327、济宁内环高架和S319部分路段构成,西连S244,东至S103,串联青山景区、南池景区、孟庙孟府旅游区、康王谷花世界景区等,重点进行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南北方向由运河西岸、环湖大道东线和G104部分路段构成,北连环线西段,南至微山江苏界。沿大运河串联南池景区、太白湖景区、南阳古镇旅游区以及微山湖旅游区等景区,以运河文化为重点,重点进行旅游服务功能提升。
(二)“三主三辅”廊道布局方案
在环线的基础上,规划六条旅游公路廊道,其中三条主廊道,三条辅廊道。
n “鲁风运河”风景道
“鲁风运河”风景道,充分挖掘运河文化,以打造运河生态带为方向,以运河两岸为基础选线。廊道串联梁山旅游风景区、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公园、太白湖景区、南阳古镇旅游区、微山湖旅游区等1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和4个3A级景区。
《山东省旅游交通网主骨架布局规划(2023-2030年)》西部“鲁风运河”风景道布局总规模743.1公里,其中济宁段规模299.8公里。市级规划在省级规划基础上对“鲁风运河”风景道布局进行补充完善。
n “孔孟儒家”文化道
“孔孟儒家”文化道,南北连接曲阜市和邹城市,串联明故城(三孔)旅游区、仙河花海生态乐园景区、孟庙孟府旅游区和峄山风景旅游区等1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和7个3A级景区。该廊道以G104为主,辅以部分市政道路,重点是旅游服务功能提升。
n “东文西武”串联道
“东文西武”串联道,从省级“红色沂蒙”风景道向西,串联省级“鲁风运河”、“黄河入海”风景道,东西向横贯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区、汶上县、梁山县五个县(市、区),连通“孔孟儒家”文化道、“鲁风运河”风景道,将泉林泉群景区、泗水滨景区、圣源湖公园、明故城(三孔)旅游区、宝相寺景区、梁山旅游风景区串点成线。以国省道为主,包含新改建路段,辅以少量城市道路,其中黄河堤顶路需协调山东黄河河务局实施。
n “儒乡民俗”畅游路
“儒乡民俗”畅游路,东西连接泗水县、邹城市、曲阜市、任城区和嘉祥县,覆盖青山景区、太白湖景区、孟庙孟府旅游区、泉林泉群景区、尼山孔庙及书院景区等4个4A级景区和11个3A级景区,重点为旅游服务功能提升。
n “观岳听泉”山水路
“观岳听泉”山水路,沿S103贯通泗水县和邹城市,串联王家庄民俗村、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区、康王谷花世界景区、越峰山景区等1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连接邹城和泗水乡村振兴片区,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n “生态田园”产业路
“生态田园”产业路,南北连接嘉祥县和金乡县,覆盖青山景区、羊山古镇军事旅游区2个4A级景区和萌山公园景区、丹凤山生态园景区等10个3A级景区,带动沿线石雕、大蒜和龙虾等地方产业,重点是旅游服务功能提升。
(三)支线布局方案
畅通微循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路网为导向。
支线1—“尼山圣境”文化道,以尼山圣境度假区为核心,从张曲桥经X108等路段至尼山圣境,同时以尼山圣境度假区为核心向周边发散,连接鸿山景区、五宝庵山风景区。该支线包括尼山环湖路二期道路工程,打造为旅游线路示范项目。
支线2—泗河观光线,东起泗水滨景区至泗河入湖口,现状为三级公路,沿泗河途径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区、高新区、邹城市、太白湖新区、微山县等县(市、区),串联泗水滨景区和花海彩田等1个4A级景区和4个3A级景区,重点是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打造泗河风景路。
支线3—微山岛环线,由X100、X067、环岛路、X023等线路组成,主要为三级公路,在省级“鲁风运河”风景道支线基础上,补充环湖旅游公路,打造微山岛特色旅游公路。
支线4—凤凰山-三仙山连线,位于邹城市境内,北起尧王线东,经Y467向南至S319,现状为三级公路。串联三仙山景区、凤凰山旅游景区2个3A级景区,连接“观岳听泉”山水路;以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为主。
支线5—上九山支线,位于邹城市境内,北接南二环,由X033组成,以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为主。
支线6—金乡、鱼台支线,穿越金乡、鱼台两个县,由X036、X088、Y408、X002、X028等路段组成,沿惠河两岸、东鱼河北岸、西支河两岸,经孝贤文化公园,接入滨湖路至终点。串联羊山古镇军事旅游区、山前胡庄民俗村景区、金山公园景区等1个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以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为主。
(四)旅游线路示范项目
围绕运河文化和儒家文化,高标准打造两条旅游公路示范项目,力争建设为全省旅游公路样板路。
1.“鲁风运河”风景道
“鲁风运河”风景道周边景点分布紧凑,路网通畅,但现状标识不规范,旅游功能服务设施欠缺,未充分体现运河文化特点。规划以“畅游鲁风运河 感悟古韵新生”为主题,按照“一轴两带三区四核多点”的布局进行提升,提升方案措施包括优化布局、提升环境景观、建设步道、完善服务设施和安全设施、规范信息标识、进行产品策划等。打造具有鲜明“运河文化”的旅游公路示范路,充分体现“运河之都”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
2.“尼山圣境”文化道
“尼山圣境”文化道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一条旅游公路,该道路景点主题明确,通景路条件成熟,但旅游功能服务设施欠缺,沿线景观有待提升。围绕“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尼山圣境”文化IP,融合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两大资源,以路桥联通为基础,沿线建设生态慢道,完善绿道驿站布局,发展自驾车营地旅游,规范旅游公路标识,结合群山抱湖的地形特点,打造具有“儒家文化”的旅游公路示范路,进一步擦亮中国文化名片。
(五)驿站和观景平台方案
完善旅游功能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是建设旅游公路的重要环节。旅游公路服务设施类型包括旅游公路服务区、驿站、观景台、自驾车营地、旅游绿道、信息系统等,其设置应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类型和规模,分类、分级、分阶段建设。
1.服务区
旅游公路服务区用地建议1000-4500平方米,按照需求可提供住宿、餐饮、购物、咨询、休憩、应急救援、车辆维修、加油、充电桩等服务功能;原则上按照30-50公里间距设置,应根据交通量、旅游资源分布、村镇布局、现状服务设施资源等,统筹考虑服务区的服务半径、功能、布局、规模等,并优先利用存量资源进行改造升级。
2.驿站
打造“文化引领、特色鲜明”的旅游公路驿站。旅游公路驿站是小型服务设施,为公路旅游者提供简餐、零售、停车、观景、休憩、补给、及特产售卖和文化展示等服务,旅游公路驿站占地规模建议为300~1000平方米。
打造“简约精美、设施齐全”的慢行驿站。慢行驿站基本设施应包括:休憩座椅、遮荫设施、自行车停车空间(独立的步道可仅提供遮阴的休憩座椅)。
3.停车观景台
停车观景台具备停车观景功能,满足停车、拍照、停歇、观景、如厕等需求。根据地形地貌条件,选择体现济宁景观风貌和文化底蕴的地点进行布设。根据不同旅游公路的建设需求,结合沿线景观特色,按照20~30公里的停歇间隔布设观景台。
4.汽车营地
汽车营地主要包括自驾车营地和房车营地,是为游客提供自助或半自助服务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场所。汽车营地应在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水电供给和后期运营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条件进行设置。
四、规划效果
(一)打造旅游公路新品牌,提升交旅融合竞争力
规划立足济宁旅游资源特色,构建济宁文化旅游公路环线与“鲁风运河”风景道、“孔孟儒家”文化道、“东文西武”串联道、“儒乡民俗”畅游路、“观岳听泉”山水路、“生态田园”产业路六大廊道,打造独具济宁特色的“儒风水韵·路景融通”旅游公路品牌。
(二)形成旅游公路新格局,满足“快进慢游”深体验
围绕核心景区和重点旅游资源,按照环线、廊道、支线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快进慢游”两个体系,实现以“环线+廊道”为主骨架,以6条支线为补充的“1-2-3-3-6”文化旅游路网布局,总规模1590公里。其中,快进体系形成“1-5-12-N”(一场五铁十二高多点)布局,慢游体系形成“1-3-3-6”(一环三主三辅六支),提升了各类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等节点的辐射能力及A级及以上旅游资源间的畅通水平,满足了“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旅行需求。
(三)实现旅游公路一张网,关键文旅节点全覆盖
文化旅游路网覆盖100%的A级以上景点,文化旅游网络充分衔接现有及规划的高速公路出入口、高铁站、机场,实现旅游公路慢游体系与快进体系的无缝衔接,节约了游客在途时间,进而发挥旅游交通网络的综合效应。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级统筹、县级主体、部门协同、共同推进”的思路,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市领导任组长,交通、发改、财政、文旅、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抓好项目实施
“鲁风运河”风景道由市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分期实施;“尼山圣境”文化道由市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县级实施;其他项目县级具体负责实施,加快推进环线建设,明确项目实施序次,分段分期开展建设,切实抓好项目落实。市级加强督导调度,有序推进文化旅游路网建设。
(三)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省级奖补资金等相关政策支持,农村公路补助资金适度向旅游公路倾斜,优先保障旅游公路建设;市县政府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
(四)加强示范推广
组织开展精品示范旅游公路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旅游公路设计、策划提升,积极创建建设管理示范,推广先进建设经验,逐步形成济宁旅游公路品牌。
【文字版】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济宁市文化旅游路网布局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doc
【PDF版】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济宁市文化旅游路网布局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pdf
【政策解读】视频解读《济宁市文化旅游路网布局规划(2023-2030年)》
专家解读丨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庞化军解读《济宁市文化旅游路网布局规划(2023-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