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邹县)人。孟子为鲁公族孟孙氏的后代,父亲早丧,自幼由母亲仉氏教养。孟母“三迁”“断机”一直传为教子的佳话。后来孟子跟孔子的孙子思子学习,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是“继往圣”“开来学”的又一位儒家代表人物,成为与孔子并称的儒学大师。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曾先后到齐、魏、宋、鲁等国进行游说。在政治上,他主张推行“王道”,反对“霸道”,施行“仁政”; 在经济上,他提出“井田制”“薄赋敛”;他主张对人们进行教化,主张 “修其孝悌忠信”;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他宣称只有他的这一套“仁政”学说,才是上应天理、下合人性的“爱民”之道,才是符合历史传统的“先王之道”。 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4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就是效法孔子,广收门徒,办私学,宣传他的思想学说。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他的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用启发式教学。他强调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就。晚年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叙诗书礼义,作《孟 子》七篇。这既是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在我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较高的地位。 孟子被尊奉为“亚圣”。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孟子》一书被视为儒学圣教的入门。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称为孔孟之道。儒家学说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孟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