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7-18 10:10 信息来源: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系统

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鲁供发〔2025〕6号


各市供销合作社,省供销社机关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山东省供销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加强新时代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已经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2025年7月16日

(此件公开)


关于加强新时代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强新时代供销合作社人才工作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供销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现就加强新时代全省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措施。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供销合作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按照省供销社“五代会”部署要求,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加快打造一支扎根农业农村、倾心服务“三农”的基层骨干力量,市场经验丰富、懂经营善管理的社有企业骨干力量,具有供销情怀、高素质年轻化的后备力量。力争到2029年,全省系统干部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明显提升、活力明显增强,为推进山东供销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二、坚持以巩固提升“三件大事”为抓手,着力打造人才发展集聚平台

围绕巩固提升打造农资流通服务主渠道、农业强省建设生力军、农村商品市场“国家队”“三件大事”各项重点工作,着力发展壮大服务“三农”的各类市场主体,打造起强社兴农、人才集聚的平台。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优化各级联合社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加强和完善“三会”制度建设,优化各级联合社领导班子结构,通过公开招录、遴选、选调等多种方式补充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强化干部市场化思维,着力增强联合社履行行业指导、落实为农服务职责的组织力和领导力。聚焦构建农资保供稳价体系,发挥农资储备、调运、供应服务传统优势,通过推进省市农资龙头企业、县域农资配送中心、基层农资经营网点建设,吸纳培育一批优秀农资经营、农技服务人员,打造一支农资农技服务队伍;聚焦构建土地托管服务体系,以培育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和平台为依托,大力推进土地托管业务,培育一批为农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吸纳整合农机手、种粮大户等乡村能人,打造一支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聚焦构建“平急两用”应急保障体系,以加快建设省市服务综合体、县级综合集配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主体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网络为依托,吸纳培育一批推动日用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专业人员,打造一支活跃城乡的商贸流通队伍。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大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着力打造一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升供销合作社科技服务能力。坚持事业和人才共同发展、一体谋划,把人才建设置于优先地位,以人才引领事业发展。以事业发展吸引和留住人才,让人才在推动供销事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形成事业与人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社有企业骨干力量培育,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社有企业人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突出抓好省、市、县三级社有企业骨干力量的培育。聚焦构建社有企业经营服务体系,以实施社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农机装备制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农资供应、商贸流通、再生资源五大优势产业为依托,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着力吸引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高素质、年轻化的社有企业骨干队伍。强化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着眼事业发展需要统筹谋划,特别选配专业能力强、市场经验丰富、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才进入领导班子,增强班子整体功能。结合社有企业实际,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推动企业领导人员能者上、庸者下。注重加强社有企业领军人才建设,综合运用组织选拔、公开竞聘、市场化选聘等方式,选优配强社有企业经营管理带头人,打造一支具有供销合作社特点的企业家队伍。发展壮大专业人才队伍,立足企业业务经营和转型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金融、贸易、物流、电商等重点专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力争到2029年,省、市、县三级龙头企业班子配备健全、相对稳定,建立完善系统龙头企业领军人才名录库。

四、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基础

聚焦构建供销基层组织体系,持续推动“县基一体化”发展,突出抓好县、乡、村三级服务主体骨干力量的培育。以深入实施“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推进示范基层社建设、薄弱基层社改造提升、服务“空白”基层社功能重建为依托,培育一支基层经营服务骨干队伍。突出县域,强化县级联合社机关、为农服务公司人员建设,积极争取编制、资源,吸引素质较高、相对年轻的人员加入供销社队伍。统筹县域资源,优化县域内基层社人员的配置,推进县域人才资源的统管、统配、统用。健全基层社“三会”制度,选优配强基层社领导班子,深化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积极吸纳经营能力较强的村“两委”负责人担任基层社主任,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负责人、返乡创业人员、农村能人、退伍军人等入社参选基层社负责人。将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供销合作社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内容,支持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在培养方向、专业设置等方面与供销社发展紧密衔接,着力培养吸纳农机驾驶操作员、无人机驾驶员(植保方向)、农机修理工、农作物植保员、农业技术员等经营业务与实用人才,在强化经营服务能力的同时不断壮大基层人才队伍。力争到2029年,基层社普遍具有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营销、财务、技术队伍,“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建设的示范基层社人员队伍不低于10人且相对稳定,培育一批农业生产服务、商贸流通等方面带头人和专业人才。

五、加强年轻人才引进培育,储备年轻后备力量

健全‌后备人才储备制度,实施“分级储优”,针对供销社为农服务主体类别,对基层社、社有企业和其他服务主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储备后备人才并进行动态管理,保证人才储备的质量和数量满足事业发展需求。利用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优选计划、社会招聘等渠道,梯次引进高学历青年人才。用好“三支一扶”等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社就业,为基层社加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健全完善市场化选聘体系,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制定清晰、科学的选任和招聘标准,探索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弹性引才机制,着力引进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产学研合作,设置大学生、专技人员实习实训岗位,从中大力吸引和储备优质人才。推行柔性引才模式,通过与相关机构开展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兼职顾问等形式,吸引外部高端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力争到2029年,社有企业中青年经营骨干力量相对充足,基层社老中青力量搭配相对合理,每个示范基层社配备1至3名大学生。

六、完善教育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系统人才素质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提能培优工程”,分层分类加强系统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省供销社每年制定培训计划,举办市县供销社主任培训班、基层社主任示范班等,示范指导各级加强系统干部职工专业能力培训。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调研、高校集中培训,开展系统内部交流学习、干部职工上挂下派、企事业单位交流轮岗等,提升教育培训覆盖面和精准度。市、县级供销社分级分类强化对干部职工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挖掘系统内业务骨干组建内部讲师队伍,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搭建外部智库,构建“内部+外联”双轨师资体系。建立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汇总各地优秀课件、案例库、政策解读资料,实现优质资源互通共享。支持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与高校和市、县级供销社等合作共建,开展合作经济研究,加强系统各类人才培训。积极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推行“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搭建“供销云课堂”,围绕政策解读、案例教学、经验做法、理论知识等开展线上学习教育。

七、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着力激发干部职工创新活力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岗位职责,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干部人才考评机制。持续深化社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方式,推动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探索建立既符合市场一般规律,又体现社有企业特点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规范运用超额利润分享、骨干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对推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激励。探索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强激励、强约束机制,集体与个人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注重涵养良好人才生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职工撑腰鼓劲,鼓励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注重用更注重管,特别是加强各级“一把手”的监督,强化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的日常监督,为经营管理人才干事创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八、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各级供销社要将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系统上下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探索创新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落实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及时跟进制定具体措施,用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更加多样的方式培养人才、更加灵活的机制留住人才。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系统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舆论氛围。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在全系统营造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新时代全省供销社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山东供销现代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