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微山县供销社: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 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社的坚强领导下,微山县供销社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工作大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夯实为农服务基础,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供销力量。
深化综合改革,激活为农服务新动能
一是强化基层治理,夯实发展根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总社和省市社关于基层组织振兴的有关要求,采取社有企业带动、项目资金扶持、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完成13家企业重组改造,选优配强企业班子,有效提升为农服务水平,进一步密切基层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能。近年来,县供销社着力推进为农服务中心建设,采取公司化运营模式,为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系统建成运营为农服务中心5处、培育壮大新型农服公司4家,拥有农机农资库7500平方米,农机、植保机等设备186台套、农技专家和农机手32人,确保为农服务硬件设施和专业化水平的有力支撑。
三是深化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逐步补齐改革发展短板,理顺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内生动力。2023年以来,先后争取中央财政资金近3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50余万元,跟踪落地市财政项目资金100万元,2023年在全市供销系统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五位;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支持帮助下,成功跻身全市供销系统第一方阵,充分彰显了深化综合改革带来的强劲发展动力。
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跨越
一是聚焦土地托管,破解种地难题。实施土地托管服务扩面提质工程,以县社控股农服公司、基层社为引领,聚焦粮食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自2023年以来,全系统半托管土地面积12万亩,全托管土地面积3.11万亩,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土地托管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多方共赢。经过深入调研、政策培训和规范程序,在韩庄、马坡、两城、鲁桥、夏镇街道等5个镇街12个村,择优遴选4家控股农服公司,试点推行“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农服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托管服务模式,争取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中央财政资金290.8万元,服务耕地面积3万余亩,每年为农户每亩节本增效120余元,村集体增收20万余元,有效实现了村集体、农户、供销社三方共赢。相关做法先后多次在市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题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为农服务新路径。
三是培育农民组织,提升合作水平。坚持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为根本,以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抓手,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近年来,先后有6家系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济时雨”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4家农服公司被评为“全县富民产业十佳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壮大了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
优化健全网络,构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新布局
一是优化商贸流通网络,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积极整合系统内外资源,不断盘活闲置资源,提升基层经营服务设施水平,满足农民消费升级需求。近年来,先后指导基层社和企业参与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改造升级乡镇商贸中心2处、综合服务站4处,新增村级综合服务社23处,在县、乡、村拥有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60余个。同时,充分利用县乡村流通服务网络,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力度,规范回收站点12个,探索开展废旧农膜、农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业务,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强化农资供应服务,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全系统通过积极转变农资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推进商品销售与农技服务结合,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县级农资集配中心+乡镇农资综合服务站+村级综合服务社”三级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农资配送时效提高30%。目前,全系统拥有县域农资集采集配中心1处,乡镇综合服务站4处,每年全系统储销农资7500多吨,开展农技推广培训300余人次,有效带动农户科学施肥用药成本降低15%,为保障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5月29日,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了县政府《关于供销社农资保障和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供销社在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的作用得到了县人大常委会高度认可。
三是丰富产销链条,助推农渔湖产品销售。积极拓展县域农渔湖产销渠道,先后争取举办“齐鲁云采直播间”济宁站微山行试点活动和济宁“供销市集”进微山优质农产品展销会,指导县域12家渔湖产品加工企业的40余种产品入驻“齐鲁云采”“鲁供优品”平台,组织4家企业15类产品入驻粤港澳大湾区“惠州供销优选”平台,有效拓宽了县域特色农渔湖产品的销售渠道,相关经验做法被市供销社通报表扬,并在全市推广,有效促进了农渔湖产品出村进城,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供稿:微山县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