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开展在线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创新举措及成效

发布日期:2021-05-24 22:37 信息来源:济宁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济宁市全面强化互联网思维,紧盯前沿技术,紧跟发展形势,聚力教育信息化2.0行动,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着力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2.0“三全两高一大”的建设步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共享优质资源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在线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3年规划建设了济宁教育城域网。目前,全市“宽带网络校校通”全面完成,全部实现城镇学校千兆光纤接入、农村学校双百兆光纤接入。全市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100%;教室多媒体率达97%以上;联网计算机17万余台;多媒体教室2万多口;多媒体录播教室800余口;300多所学校建设了创客空间。

二是 “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得到有效应用。目前全市中小学接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乐教乐学公共服务平台”达到100%,“学习空间人人通”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市人人通平台注册学校1645所,教师65471名,学生449079名,班级13480个,家长595228名。全市教师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发布作业1173182次,直播课堂57859节。发布各类教学资源43745个。教师作业发布数1173182次,学生收到作业数51288401次,发布通告数48356,发布直播数57761。实现了整个济宁市拥有超过330万+教学资源、220万+题库资源、16万+微课资源的教学资源库。

三是大力实施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在不断加强全市数字校园建设任务基础上,又将智慧校园、未来课堂纳入了教育重点工作之中,制定下发了《济宁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评选活动的通知》(济教函〔2019〕25号),研究出台了《济宁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评估办法(试行)》,目前有200所学校进行了“智慧校园”试点建设,2020年年底,全市数字校园覆盖率将达到90%,智慧校园覆盖率将达到30%。

四是利用“互联网+教育”应用引领了深度融合。全市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教育信息化竞赛活动,近年来有196位教师信息化作品和168位学生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奖励。有6万多教师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络晒课活动。

五是开展了“互联网+教育”在线同步课堂应用。“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率先在全省开启了5G+共享课堂”应用。建成主课堂302个,辅课堂1266个,让微山湖区、滩区、山区的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优质资源;疫情期间全市中小学均通过不同形式的在线课堂进行了“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活动,让全市90多万中小学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

六是加强“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教育顶层设计。制订下发了《济宁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2022)》,为济宁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转到2.0时代转段升级提供执行路经和发展目标。启动了济宁孔孟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工程,制定了《济宁孔孟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遵循“机制健全、基础均衡、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建设原则,到2022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建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孔孟特色的智慧教育核心平台,通过平台,为各级领导、教育干部科学决策、指挥调度、统筹规划等提供可视化的支撑服务,为辖区内的中小学校提供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全市一张网、资源体系通、服务功能全”。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前,济宁孔孟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工程正在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