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深耕农村改革试验夯实粮食安全核心底盘
作为承担“提升防灾救灾能力暨加快培育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省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的县(市),邹城市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支撑、以惠民实效为目标,探索出一条“平时服务提质效、灾时应急保安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新路径,为全省农村改革贡献“邹城经验”。
一、强化机制创新,筑牢改革试验根基。坚持“遴选培育与功能提升”双轮驱动,建立起县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建得好、用得上、管得顺”的长效机制。一是政策滴灌促发展。研究出台《邹城市2024年现代农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暨加快培育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工作方案》、《邹城市2025年提升防灾救灾能力暨加快培育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工作方案》,争取财政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培育一批市场运营、政府支持、平战结合、指挥高效的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二是科学遴选强基础。按照“优中选优、梯度推进”原则,在建立规范化建设农机合作社名录库的基础上,遴选确定10家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其中济宁市级3家,1家正申报省级),2025年再推6家,构建起“县级打底、市级示范、省级突破”的培育格局。三是平战结合显效能。创新“以平养战”运行机制,平时指导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开展农机作业、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年服务收入超6000万元,作业面积覆盖30万亩;灾时则转化为应急救灾主力,今年“三夏”期间组建32支小麦机收应急队伍,配备147台联合收获机(含11台履带式特种机型),日均应急作业能力达1.5万亩,实现“平时挣钱养队伍、灾时应急保生产”的良性循环。
二、聚焦科技赋能,激活服务发展动能。邹城市以“智能化、高效化、全链条”为导向,持续强化农机装备与技术支撑,推动区域农机服务中心从“单一作业”向“综合服务”转型。一是高端装备强筋骨。加速农机装备更新迭代,吸引马斯奇奥、中科腾森、科乐收、大疆等高端品牌入驻邹城,全程指导合作社购置使用高性能播种机、卷盘移动式喷灌机等先进适用农机。全市10家区域农机中心配备各类应急减灾机械400余台、烘干机械32台套,日烘干能力达到1120吨,建设仓储库房2.8万平方米,粮食仓储能力达到3万吨,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二是人才梯队稳根基。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积极培育农机“土专家”,推介“齐鲁之星”技能人才,对在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10家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吸纳从业人员386人,年度农机服务收入达到6000余万元。三是全链服务拓边界。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从“耕种收”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推动“供、产、销”一体经营的良性循环。在机械化实现秸秆离田作业的基础上,激发优势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吸纳各业市场主体利用废弃秸秆提升经营效能,实现农机、畜牧、食用菌、能源等跨领域深度融合,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发展到60余家,真正实现了“小秸秆撑起大产业”。
三、凸显民生导向,释放改革惠民红利。邹城市将“农民得实惠、粮食保安全”作为改革出发点,让试验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能持续。一是带农增收强底气。将农机新质生产力从生产工具升级为经济增长引擎,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让农民在参与农机操作、享受便捷服务中实实在在获益。邹城市粮丰供销农机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技能大赛等活动,吸纳“85后”新农人100余名加入无人机农服队伍,合作社无人机数量发展到132台,年飞防作业60万亩次,带动无人机操作手人均增收5万元。二是技术集成提效益。顺利完成“小麦玉米单产提升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指夹式播种机、立旋双镇压条播机等装备,实现小麦、玉米亩均增产5%以上,节本130元以上;引进卫星导航平地机,借助“三点定位”“S型路线”技术,节水10%、幼苗成活率提升15%,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高效化”转型。三是示范引领扩影响。积极响应全省“十百千万”农机推广大行动,联合农机经销商、农机“土专家”等不同服务主体举办现场演示会,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智能播种机、无人植保机、自动驾驶仪等先进装备,让农户直观了解先进装备的优势和特点,推动先进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2025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活动40余次,覆盖农机从业人员1100余人次,有效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