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312466C/2024-0414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组配分类 | 新闻媒体解读 |
成文日期 | 2024-12-15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新闻发布会解读|解读济宁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方案》
12月1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第17场),解读济宁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方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孟凡璋 济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王新友 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市土地储备和规划事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马玉善 济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二级调研员
王 焱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科科长、四级调研员
陈 勋 济宁市教育局发展规划科科长
主持人
马 文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对外传播科科长
1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和省城镇化工作部署,推动济宁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近日,市政府印发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方案》(下文简称《行动方案》)。下面,就《行动方案》的出台背景、总体原则和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出台背景及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济宁市城镇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2个百分点,“十四五”以来年均提升0.99个百分点,2023年末达到63.05%。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常住人口81.8万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崇德大道、大安机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成投用。树牢“大济宁、全域化”发展理念,济宁都市区一体化加速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持续深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都市区为主阵地、以县城和小城镇为支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为进一步健全济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牵头起草了《济宁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方案》,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市政府正式印发《行动方案》。
二、总体原则
在《行动方案》研究起草过程中,主要坚持了四方面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充分尊重人的意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二是坚持集约高效原则。有效集聚各类资源要素,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科学构建城镇化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遵循规律原则。立足济宁实际,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是坚持分类施策原则。统筹各县市区资源优势、功能定位和人口城镇化规模,因地制宜确定城镇化建设重点方向,“一县一策”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三、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共分总体要求、任务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明确19项主要指标,细化18项重点任务。通过系统推进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城融合发展、全域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四大工程,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一是深入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行动方案》将未来五年作为城镇化发展集中突破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更快更好融入城镇。
二是持续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工程,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行动方案》以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产业园区提级扩能、繁荣服务消费为工作主线,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完善城镇功能,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高效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人口集聚力、综合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
三是攻坚突破全域城镇化水平提升工程,构建均衡发展新格局。《行动方案》以都市区发展为引领,按照“核心带动、轴带支撑、全域一体、区域联动”的思路,统筹都市区、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分类引导县城发展,实施潜力县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工程,探索城市精细治理新路径。重点实施城市更新,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居住社区建设,加强城市洪涝治理,着力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五是强化实施保障。完善工作体系、加强资金、用地保障、强化项目支撑等。
下一步,济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全面深入抓好《行动方案》的贯彻实施,强化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确保五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如期完成。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齐鲁晚报记者
请简单介绍济宁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开展情况,以及在要素保障方面的支持措施。
王新友
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市土地储备和规划事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按照“强力攻坚济宁都市区建设,更大气魄构建新时代大济宁发展格局”战略目标,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强化规划引领、保障重点项目落地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高标准编制都市区规划。坚持“大济宁、全域化”,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济宁市都市区发展研究及行动计划》,形成了都市区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战略层面明确了都市区发展定位、制定了都市区空间发展蓝图、优化了重大设施统筹布局,全面拉开都市区建设框架,进一步优化都市区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做好都市区各组团间的重要交通设施、市政设施、能源设施的规划统筹和空间保障,加强对颜店科技产业园、尼山片区、临港产业园等都市区重点发展片区的规划支撑和空间保障。
二是发挥都市区核心带动作用。将济宁都市区作为一个特色空间规划层次,纳入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深化都市区的空间规划分区和功能布局方案,将市级重大战略布局、重要约束性指标、重要设施衔接统筹等规划要求传导落实至县级、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层面,确保都市区规划内容纳入“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中。将任城、兖州、邹城、曲阜、嘉祥一体化发展写入省政府批复文件中,为济宁都市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规划支撑。
三是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支撑。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土地要素差别化配置,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一方面,要提高项目质量。项目单位要结合自身项目情况,积极将项目申请纳入省重大实施类、省重点工业、省数字重点产业、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项目清单,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将全力配合发改部门,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上述清单,使用省级新增指标或市级新增指标优先保障项目合规用地需求。另一方面,要拓宽解决途径。有关县(市、区)应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意识,积极引导项目进行科学选址,优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或闲置厂房;充分用好“增存挂钩”政策,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核补生产更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同时,要转变严重依赖新增指标的思想,通过使用本地或购买异地增减挂钩指标的方式,保障项目急需用地部分需求。
大众网记者
《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请问我市围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开展了哪些工作?
马玉善
济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二级调研员
2023年,济宁市共9个镇入选山东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名单,其中,兖州区新兖镇、曲阜市陵城镇、邹城市太平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疃里镇4个镇入选卫星镇试点,微山县驩城镇、嘉祥县纸坊镇、汶上县康驿镇、梁山县拳铺镇4个镇入选县域次中心镇试点,金乡县胡集镇入选特色专业镇试点。围绕试点镇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政策引领。联合多部门制订印发《济宁市加快推进小城镇创新提升发展实施意见》《2024年济宁市小城镇创新提升发展政策清单》,汇聚部门政策合力,支持试点镇创新发展。指导试点镇全部编制创新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试点镇发展方向。
二是坚持项目带动。引导符合试点镇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以项目建设带动试点镇创新提升发展。累计谋划重点项目28个,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9个、公共服务类项目7个、重点产业类项目12个。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规划引领,9个试点镇国土空间规划全部获批,镇区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强化金融支持,组织9个项目参加全省试点镇建设镇银企对接活动,2个试点镇上台推介,梁山县拳铺镇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项目与农发行现场签约。推进扩权赋能,汶上县作为行政执法权下放试点,采取“同类镇街一张清单”模式梳理赋权事项清单,下放康驿镇行政执法权事项106项。
下一步,济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继续指导试点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引导政策、要素资源向试点镇集聚,助力全市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
济宁日报记者
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前提就是能够在城镇稳定就业,请问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业?
王 焱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科科长、四级调研员
农村劳动力是就业领域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近年来,济宁市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坚持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并重,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下一步济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持续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促进农村转移人口高质量充分就业,重点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一是畅通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渠道。积极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完善“村级有劳务中介、镇级有劳务公司、县级有完善市场”的三级人力资源服务网络,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做强“职等你来”招聘服务品牌,构建“零工早市”“人才夜市”“岗位超市”“招聘集市”服务模式,建设线上线下贯通的综合性求职招聘服务平台,让农村转移人口求职有门路、就业有出路。
二是提升农村转移人口就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求职意愿和技能提升需求摸排,编制发布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项目指导目录,打造“一县一品”“一人一技”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大力推进“技能济宁”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就读技工院校,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引导更多农村转移人口吃上“技能饭”。
三是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权益。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管理,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落实农民工工资争议“快立、快调、快审、快结”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依法查处欠薪违法行为。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由劳动者自主选择在就业地或户籍地办理参保登记,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济宁晚报记者
《行动方案》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请问市教育局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陈 勋
济宁市教育局发展规划科科长
济宁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充分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公平,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工作更加安心,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一是持续优化招生服务流程。市教育局印发《济宁市深化数据赋能高效办成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一件事”实施方案》,最大程度减少随迁子女入学提供的证明材料。继续升级完善义务教育招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确保在义务教育招生工作中,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入学报名实现“零证明”“零跑腿”。专设随迁子女报名入口,切实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就近入学政策,减少不必要的证明材料。
二是切实保障学位资源供给。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深入分析出生率变化、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带来的学龄人口变化,扎实做好学位供需分析、资源补充保障,满足我市户籍适龄儿童和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确保学生就学就近就便“应入尽入”。2022年以来,新改扩建幼儿园100所,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2.56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87所,增加学位7.69万个。深入推进“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两纳入(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合理确定入学条件。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推行混合编班、统一管理,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8%以上。
三是落实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持续做好随迁子女控辍保学工作,努力实现失学辍学适龄儿童由“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加强学籍管理,建立健全随迁子女关爱帮扶机制,加强情感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关心帮助,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评优评先工作中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使他们更好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媒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L5vFUqZAVnnT7SGh1c8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