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MB2855934R/2022-052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组配分类 新闻媒体解读
成文日期 2022-08-24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新闻发布丨《济宁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发布日期:2022-08-24 信息来源: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点击播放视频


8月24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政策 新措施”主题系列(第15场)新闻发布会,解读《济宁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胡连昌 市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李海斌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综合科科长

王广民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草资源保护监督科科长


主持人

黄广灿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对外传播科科长




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为我市林业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赋予了林业保护发展新的使命,重大战略实施为林业保护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新时代林业建设成果为加快林业保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机构融合为林业保护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林业保护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规划》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围绕加快完善国土生态安全空间、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编制。对于提升我市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对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相关任务进行了细化落实,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全市林业保护发展工作的保护格局、发展思路、重大举措和具体任务,并广泛征求了各单位及社会公众的意见。《规划》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实施。


主要内容

《规划》共三大部分、15个章节。

第一部分:系统提出“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保护格局。

《规划》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二是以人为本、绿色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绿色生态产品,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三是改革创新、动能转换。持续深化林业领域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加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四是数字赋能、林业智治。把数字化改革贯穿林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加强林业智治能力建设,提升林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五是底线思维、红线意识。把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严守生态红线。

《规划》明确“四个发展目标”。一是绿化水平明显提升。二是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三是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四是治理能力更加高效。

《规划》确定“一屏两环、七廊多片”生态保护格局。一屏,即东部森林生态屏障。两环,即环南四湖生态保护带、环城生态带(环城水资源净化区)。七廊,即七条主要河流水域及其缓冲区(白马河生态廊道、泗水生态廊道、洸府河生态廊道、大运河生态廊道、洙赵新河生态廊道、万福河生态廊道、东鱼河生态廊道)。多片,即生态源地,包括主要的自然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和生态功能重要区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地质/湿地/风景自然公园)。

第二部分: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八项重点任务”。

一是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严格沿黄地区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推进沿黄生态保护带建设,提升南四湖、大运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水平,切实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二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科学实施绿化项目、完善绿化推进机制、严格林地保护管理,全面攻坚荒山绿化,持续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修复。三是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建立运转规范高效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增强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四是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科学确定湿地管控目标,优化湿地保护体系空间布局,建立健全管控体系,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和小微湿地试点建设,加强湿地文化建设。五是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摸清野生动植物资源底数,进一步提升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和疫源疫病预警能力,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营造全民主动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良好氛围。六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监测预报、检疫执法、综合防控,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等重大害虫发生危害,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七是系统抓好森林防火。构建防火规划体系,进一步提升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储备水平,加强森林火灾预警和防火宣传教育。八是加快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完善林业产业服务体系,深入推动经济林、苗木花卉等传统林业产业优化升级,做优做强林下经济、林源药材、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林业产业。

第三部分:提出“四项保障措施”。

一是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深化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业科技创新,强化林业碳汇效能。二是全面推进林长制。深化林长制统领作用,强化林长制管理体制创新,夯实林长制落实基础,建设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三是深入实施林业数字赋能。开展林业资源调查,提升林业资源信息化建设。四是落实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争取财政投入、强化监督实施、引导公众参与,群策群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今后,将聚焦《规划》确定重点工作任务,结合国家和省政策要求,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各项目标落实落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到2025年的林业发展目标?


李海斌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综合科科长

《规划》展望到2035年,林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生态宜居、美丽济宁建设增绿添彩。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绿化水平明显提升。集中突破荒山绿化,完成6.76万亩绿化任务,全面消灭市域宜林荒山,打造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周边和高速、国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等重点区域山区森林景观,国土绿化空间布局显著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生态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进。

这里再多介绍一下,今年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科学绿化取得新突破,尼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作为国家首批山东省唯一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获中央财政支持1.5亿元。今年年初,我市启动实施了荒山绿化三年行动(2022—2024),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荒山绿化4.63万亩,提前完成今年任务。这项工作获得了省领导批示肯定,省委办公厅、省委改革办、省自然资源厅也给予宣传推广。

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湿地保护率稳定在60%以上;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健全,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保持在8%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更加有力;美国白蛾等重大食叶害虫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

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质林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初步形成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治理能力更加高效。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林业队伍得到优化,履职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充分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林草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智能化监测体系初步建成,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森林产权交易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得以初步建立。



济宁日报记者:从《济宁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四项保障措施”中可以看出,“全面推进林长制”是重要一环,请问在林长制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今后有哪些深化措施?


王广民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草资源保护监督科科长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已写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总体要求是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主体责任,以林长制统筹整合林业工作,构建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保护管理新机制。主要任务为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强化林业灾害防控、提升自然保护地监管能力、严格森林资源监管5个方面。

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确定各级林长6366人,建立巡林工作台账和林长巡林提示制度,市县级林长先后参加活动750次,3万余株古树名木纳入“树长制”保护体系。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创新林长制+荒山绿化、林长制+森林督查等新模式,压实各级林长栽管护责任。

下步,将持续推动林长制走深走实,一是抓好林长制规范化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保护管理机制。推广林业工作站、民间林长等做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林长制改革,支持发展志愿者队伍,积极推动先进经验向制度化、定型化方向发展,建立以各级林长为主体、民间林长和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协同治理体系。今年年底前开展15个市级林长制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加强办公场所、工作制度、管理台帐标准化管理,兑现市级资金、政策激励措施。二是抓好制度运行落实。严格执行林长制工作制度,发挥好林长办的组织、协调、监督等作用,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年考评”机制,对各级林长责任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强化全程跟踪问效。三是强化林长制绩效评价。完善绩效评价办法细则,推动评价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强化结果运用,把绩效评价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建立市县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林长制工作“一网通办”。四是加强使用林地和林木采伐监管。严格执行林地定额(林地占补平衡)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林木蓄积量管理),建设项目预审时,严格对照“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同步审查是否占用林地。凡是占用林地的,一律市县逐级审查,报省审批。其中占用防护林、特种用途林10公顷以上的,经济林等35公顷以上的,其他林地面积70公顷以上的,报国家审批。


东方圣城网记者:据了解,2022年6月,济宁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请问前期做了哪些工作,今后又有什么打算?


胡连昌 市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2018年10月,济宁市启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以来,全市上下着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水平,切实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一是以湿地城市创建为统领,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印发《关于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实施意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六大重点创建任务;制定《济宁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为维护湿地生态资源安全,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以湿地公园管理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生态。先后实施南四湖湿地和23个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确保重要湿地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中发挥积极支撑作用。三是以小微湿地建设为点缀,助力提升城乡形象。三年来全市共完成湿地保护与修复20.37万亩,创建湿地乡镇32个、湿地村居56个、小微湿地124个,重点打造了10处精品小微湿地。四是以湿地文化宣传为先导,打造科普教育阵地。先后建立完善森林湿地科普馆1处,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5处,济宁市湿地学校3所;围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节日,积极开展各类宣教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湿氛围。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湖北武汉召开,届时对通过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进行授牌。下步,一方面切实做好参加《湿地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和市长圆桌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大力践行“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理念,持续放大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提高济宁影响力美誉度。一是深入实施湿地系统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持续加强南四湖等重要湖泊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巩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效,提升湿地功能和效益。二是严格抓好湿地保护监管。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严格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准入审查及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审批制度,坚决遏制、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湿地生态的行为。三是积极开展湿地科普教育。依托全市10处精品小微湿地,着力打造集湿地文化展示、科普宣教、湿地体验、市民休闲等为一体的精品小微湿地生态文化长廊;积极开展湿地科普宣教活动,持续营造浓厚氛围。四是全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以“国际湿地城市”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提升济宁国内美誉度、国际影响力,为更好地参与对外交流、国际合作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正文:(济自资规发〔2022〕27号)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济宁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